甘肃把大数据技术融入监督办案全过程 数字赋能正风反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彬 通讯员 马颖
“数据显示,该人员已经去世,为什么还在报销医保费用?”不久前,甘肃省高台县纪委监委在乡村振兴监督信息平台开展数据比对时发现一条异常信息。
该县纪委监委随即将问题移交县医保局核查。经查,该人员家属不仅未及时登记相关人员死亡信息,还利用其身份继续享受门诊慢性病报销待遇,相关责任人员存在把关不严等问题。该县纪委监委督促县医保局对相关责任人员作出严肃处理,并追回多报销的医保资金。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指出,以大数据信息化赋能正风反腐。甘肃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探索推进大数据监督,延伸监督触角,拓宽问题发现渠道,推动信息化技术与纪检监察工作深度融合,持续提升监督质效。
该省纪委监委统筹建设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乡村振兴监督信息平台,建立省市县联动、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印发工作规程,细化管理要求,定期通报平台使用情况,督促各级各部门完善数据公开机制,及时回应群众诉求。
该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搭建各类监督平台,进一步拓宽群众主动参与监督、发现问题线索的渠道。同时,推动贯通多部门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壁垒,建立数据共享、分析、应用机制,有效形成监督合力。
张掖市甘州区纪委监委积极探索数字赋能监督,打造集监督投诉、信访举报、问政咨询、便民服务、信息发布、廉政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清廉甘州”智慧监督平台,助力听民情、集民智、护民利。该平台开设微信小程序,联通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省乡村振兴监督信息平台、12388举报平台、12345民生热线等监督平台,建立监督模型和算法,实现数据共享、动态更新和比对分析,让调度决策更加科学高效。
兰州市纪委监委积极推动与公安、组织、人社、编办等部门建立酒驾醉驾身份核查线索快移协作机制,与民政、卫健等多个行业主管部门,在乡村振兴、教育、医疗等领域,建立数据协同共享和定期更新机制,精准发现并查处了一批侵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大数据办案工作,从机制上打通数据信息共享壁垒,该市纪委监委建立信息化工作机制,从协作配合、统筹共享等方面,明确22条信息化赋能监督工作措施,编发《大数据办案工作指引(试行)》,帮助办案人员高效获取信息,挖掘数据价值。
在甘肃,大数据技术正深度融入监督办案全过程,为正风肃纪反腐持续赋能。嘉峪关市纪委监委建立大数据专业分析队伍,借助数据穿透分析,从海量数据中捕捉异常,将各类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和交叉印证,助力锁定重点领域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问题线索,以科技保障监督提质效。岷县纪委监委探索“大数据+监督”模式,依托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和定西智慧监督平台,持续拓宽问题线索渠道,以惠民惠农资金项目为切入点,由各派驻纪检监察组对监督单位相关业务系统开展定期监测,实现数据碰撞分析,持续强化动态监督。
甘肃省纪检监察机关在数字赋能强化日常监督的同时,坚持一线工作法,通过实地走访、谈话了解,线上线下“双擎发力”,持续推动监督效能提升。在系统性整治民生领域突出问题过程中,该省纪检监察机关建立“立体化”问题收集机制,线上依托信访举报、乡村振兴监督信息平台等搭建“民声直通车”,线下通过下沉走访捕捉痛点,既在“板凳会”“院落议”中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又用大数据分析梳理高频问题,精准聚焦急难愁盼问题,推动相关职能部门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天水市秦州区纪委监委利用省乡村振兴监督信息平台和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功能,畅通问题反映渠道,实现线上随时监督。同时,线下组织纪检监察干部深入一线,针对大数据比对发现的问题线索实地核查,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监督格局,确保监督无死角、全覆盖。
中国公众信息网摘编:亓荃鹏 |